蒙古族的風俗(蒙古族的風俗文化)
蒙古族有著悠久的歷史,分布地域廣闊,每個地方的習俗多彩多姿。但是,作為一個民族,基本特征其實還是相同的,我們知道蒙古族人民熱情好客。那么,蒙古族有著什么樣的風俗習慣呢?接下來就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!
禮儀風俗
蒙古民族對來客,不論是熟人還是陌生人,一見面總是熱情問候:他賽音百努。(安好),隨后主人把右手放在胸前,微微躬身,請客人進蒙古包,全家老少圍著客人坐下,問長問短,好似自家。平常待客,在喝奶茶之后,慷慨大方的主人總是把香甜的黃油、奶皮、醇香的奶酒、酥脆的油炸果子和炒米、奶茶、奶酪以及獨具草原風味的手扒肉一一擺在客人面前,請客人痛飲飽餐。主人若對客人表示特別敬意,常把奶壺、酒壺托在哈達上端出來,有時還唱一些表示歡迎和友好的歌曲來勸酒,客人接杯暢飲,主人就格外高興。遇到宴會請特別尊貴的客人或祭典,常擺整羊席。蒙古族叫它烏查、也有叫秀斯、布乎利的。當客人告別的時候,常常是舉家相送,指明去路,并一再說白乙日太!白乙日太烏查熱亞(希望我們愉快地再見),阿木日、賽音、雅巴!(祝您一路平安)。
獻哈達
哈達是藏語音譯。常在迎送、饋贈、敬神、拜年以及喜慶時使用,以表示敬意祝賀。這種禮節由來已久。據《馬柯波羅游記》中所寫,蒙古族過年過節時都互相用金銀玉石做的禮品同白色綢布一起捧獻。
遞鼻煙壺
遞鼻煙壺是蒙古民族古老的習俗,在蒙古包里作客,殷勤好客的主人,常常要拿出一個精致象個瓷瓶樣的小壺,敬給客人嗅,這就是裝著鼻煙的鼻煙壺。遞鼻煙壺也有一定的規矩。如果是同輩相見,要用右手遞壺,互相交換,或雙手略舉,鞠躬互換,然后各自倒出一點鼻煙,用手指抹在鼻孔上,品聞煙味,品完再互換。如果是長輩和晚輩相見,要微欠身,用右手遞壺,下輩脆足,用兩手接過,各舉起聞嗅,然后再互換。
在蒙古民族的習慣中,騎馬、坐車到牧民家作客。接近蒙古包時,就要輕騎慢行的,以免驚動畜群,在進蒙古包以前馬鞭和馬棒要放在門外,如帶入包內,則被看作對主人的不尊敬。出蒙古包后,不要立即上車、上馬,要走一段路,等主人回去了,再上車上馬。在包里作客,主人躬身端奶茶,客人應欠身雙手去接。包內西北角為供佛的地方,睡覺時腳不能伸向西北角。不宜用煙袋或手指人頭。鍋灶不許用腳踩碰,不能在火上烤腳,否則等于侮辱灶神。蒙古包內,若有了病人,便在包門的左側縛一條繩子,把繩子的頭埋在地下,表示主人不能待客,來訪者就不應進門。
歲時風俗
蒙古民族最重要的節日要算過年,一般進入臘月十五,人們就著手作過年的準備工作。臘月二十三過小年,這一天,全家人或親友聚在一起飲食娛樂送火神。從臘月三十到正月初五,是過大年最歡樂的幾天。大年三十夜幕降臨后,人們便聚集在最年長者家中,開始除夕乃日(宴會),全家人盡情享受守歲。除夕宴會上應備辦三鍋一鍋是奶茶鍋;二鍋是羊背鍋;三鍋是肉湯飯食鍋。宴會中最少唱三首歌。初一,開始拜年,首先要祭天。家里留一兩位老年人或婦女,其余人身著節日盛裝,手提銀壺奶茶,端著奶食品,來到用雪堆成的敖包上,將供品撒進點燃的火堆里,然后叩頭祈求風調雨順,人畜平安。接著是家庭內部拜年。晚輩向長輩問安叩拜,老人手捧哈達,壯年人用小幅綢子、青年人則用色澤鮮艷的長條綢子叩拜,長輩賜給子孫食物和錢。家庭內部拜年結束后,人們首先到最年長者家中,進門時依年齡大小而先后進,拜完年后至少獻兩首頌詞,三支歌,對出色的歌手,戶主捧起放有哈達的奶食盤誦祝詞,歌手待誦詞完后將哈達揣進懷里,接過奶食盤讓其他歌手品嘗。
服飾
靴子:蒙古靴子分馬靴和蒙古靴兩種,馬靴分棉靴和單馬靴。用牛皮制成黑色,個別有紫色,挺撥,秀氣,年青人多愛穿馬靴。蒙古靴(香牛皮靴)有尖稍向上翹的,靴子的邦,通常有圖案,壓花紋,里面有的襯皮,有的襯氈,靴身寬大,靴可套棉襪氈襪。
袍子:蒙古族男女老幼都喜愛穿長袍。這種袍子,寬大袖長。下端左右一般不分岔,領子較高,紐扣在右側。袍子的領口、袖口、邊沿,常用漂亮的花邊點綴,袍子的顏色,因地因人因季而異。
腰帶:是穿蒙古袍子時所必備的,有的是布料,有的是綢緞,長有五米,顏色和袍子相協調。
首飾:平素牧區婦女一般不戴帽,多用紅、綠等顏色的長綢子把頭纏上,男子,夏季多戴鴨舌帽,冬季多戴羊皮、狐皮帽,式樣是尖頂大耳或草原式斗笠帽。蒙古族婦女的首飾,逢年過節,喜慶宴會,訪親探友時用于頭上的裝飾。裝飾品種類很多,材料也因貧富不同。比較講究的,多用瑪瑙、珍珠、寶石、金銀等制成。
飲食
蒙古族的飲食大致分三大類,即肉食、奶食、糧食。一日三餐,兩稀一干,早晨中午一般喝奶茶泡炒米、奶食、手扒肉,晚上氽羊肉下面條、吃包子。
肉食:牛、羊肉是蒙古族最普通,也是最喜愛的食品。尤其愿吃羊肉的手扒肉,羊肉的吃法多種多樣。常見亦享有盛名的手扒肉、全羊,也叫羊背子。
飲料主要有三種:奶茶又叫蒙古茶。是蒙古民族最喜好的飲料,一日三餐都要喝奶茶;酸奶:即發酵后的馬奶其格以及發酵后的牛、羊奶塔日嘎能散熱止渴,且富有營養;奶酒,又叫蒙古酒。把發酵的奶放入鍋中慢火熬煮、蒸餾后即釀成透明醇香的奶酒。
奶食:蒙語叫查干伊德是純潔吉祥的意思。奶食品主要有六種:白油、黃油、奶皮子、奶豆腐、奶酪、奶果子。
其格:其格酸馬奶(通稱馬奶酒)是蒙古民族人民在各種聚會、盛宴中的珍貴飲料。在那達幕大會上,總是痛飲其格,以慶賀畜牧生產的大豐收和吉祥如意。據《馬可波羅游記》記載,忽必烈在皇宴會上曾把其格、駝奶等飲料盛在金碗里款待客人。
蒙古酒:蒙古酒是蒙古族人的主要飲料之一,蒙古酒是從牛奶中提煉而成,故稱牛奶酒蒙古酒綿厚醇香,無色透明,少飲延年健體、活血補氣,男女老幼皆可飲之。蒙古族人制做牛奶酒歷史悠久,據史書載,蒙古勃兒只斤鐵木真1206年建國時每逢吉慶之日狂飲此酒,增添喜日氣氛。1271年忽必烈定國號為元,尤為盛產蒙古酒。然而,時過700多年,生產蒙古酒的原始工藝流傳至今仍未改變。
居住
蒙古包是一種天幕式的住所,呈圓形尖頂。通常用羊毛氈子一層或二層覆蓋。蒙古包是滿族對蒙古族牧民住房的稱呼。包滿語是家屋的意思。古時稱作穹廬氈包。蒙古包分兩種。一種是牧區夏季用的,為移轉式的,一種是冬營地為半固定式的。蒙古語稱移轉包為烏爾郭格爾。蒙古包在大雪中阻力小,不積雪,下雨時包頂不存水。包的門方長而小且連地面,寒氣不易侵入。包的百葉哈納是用數根相等的細木棍和牛皮繩連結而成,用時拉開便成圓形的蒙古包墻,搬遷時折疊,又能當勒勒車的車板。包的頂端有個口就是天窗,可通煙通氣,又可采光。
生產風俗
馬,是牧民不可缺少的交通工具,凡是放牧、探親訪友、出外辦事都需乘馬。馬的體質不但結實強健,而且極耐粗放飼養,以忍苦耐勞著稱。日行可達一百至一百五十公里。草原牧民無論男女老幼都能騎馬。
勒勒車,也叫大樣車,這種車的輪子較高,直徑最長的有一米四、五。軸輪多是用樺、榆、硬雜木而制成,車轅較長,除車身外一般相當于半身的長度。它可以拉水、搬運蒙古包、運燃料、用于婚喪嫁娶,適應于草原、沙漠上通行。
庫房車,車體上放置一木制長方形有蓋有門的柜,柜外用鐵皮包封,或圍生牛皮,可防風、防水、防潮。柜內可儲藏糧食,肉食等生活用品。
拉水車,車上固定一大木桶或鐵制桶,用來拉飲用水,平時蓄水用。
駱駝,是沙漠地區的主要交通工具,特別是在冬季,牧民放牧愿騎駱駝,騎乘較暖,忍苦耐勞,幾天不喂草、不飲水也能過的去,冬季行路。搬運主要依靠駱駝,在沙漠中,常常可見到成群結隊的駱駝,在海洋般的沙地上魚貫而行,因此駱駝被人稱為沙漠之舟。
祭祀俗風
敖包:最初是道路和境界的標志,起指路,辨別方向和行政區劃的作用。祭敖包的時間,多在水草豐美,牛羊肥壯的六、七、八月間。祭祀時,敖包插上樹枝,樹枝上掛五顏六色的布條或紙旗,旗上寫經文,祭禮儀上大致有血祭、酒祭、火祭、玉祭等。
血祭:就是把自己喂養的牛、馬、羊宰殺了,供奉在敖包之前。這種祭法由來已久,現在各另地方還有。相傳游牧時代,蒙古族牧民把供自己生存的牛、馬、羊等牲畜,看成是天地所賜,因此,祀天、地諸神時,就要宰殺牲畜來報答。
酒祭:就是把鮮奶、奶油,一滴一滴灑在敖包前,祈求平安幸福。這種祭神的風俗,也很早就有,(蒙古秘史)中稱作酒注禮,至今有的地方還能看到。據說它的意思是說,神不僅要吃肉,也要飲酒喝奶子的。
火祭:就是在敖包前燒一大堆干樹枝或一大堆牛、馬、羊糞。祭祀時,各戶都走近火邊,念著自己家的姓氏,供上祭品,把布呼勒瑪哈整羊肉,投到火里燒,燒得越旺越好。蒙古民族認為火最潔凈,用火可以驅逐一切邪惡。
玉祭:在古代玉是昂貴的,它常常是祭神的供品,過去蒙古民族祭敖包時,也有這種禮祭,現在已經沒有人用玉祭敖包了。
婚禮
蒙古族的婚俗之一,娶親一般是在結婚喜日的前一天。新郎在歡樂的氣氛中,穿上艷麗的蒙古長袍,腰扎彩帶,頭戴圓頂紅纓帽,腳蹬高筒皮靴,佩帶弓箭。伴郎、祝頌人,也穿上節日盛裝。一同騎上馬,攜帶彩車和禮品,前往女家娶親。娶親者至女家,先繞蒙古包一周,并向女家敬獻一只碰門羊和其他的禮物。然后,新郎和伴郎手捧哈達、美酒,向新娘的父母、長親逐一敬酒,行跪拜禮。禮畢,娶親者入席就餐。晚上,又擺設羊五叉宴席,并舉行求名問庚的傳統儀式。次日清晨,娶親者起程時,新娘由叔父或姑夫抱上彩車。新郎要騎馬繞新娘乘坐的彩車三圈。然后,娶親者和送親者一同起程離去。
娛樂風俗
(1)賽馬:是草原上最激動人心的傳統體育娛樂活動,賽程通常是五十至七十華里。賽手不穿靴襪,只穿華麗的彩衣,頭上束著紅、綠綢飄帶,顯得既輕便又英武。當駿馬疾馳的時侯,賽馬人騎在馬上如騰空一般,表現出嫻熟的騎藝。
(2)摔跤:蒙古式的摔跤是輪著摔,一上來就互相抓握,膝蓋以上任何部位著地都為失敗。摔跤人數是八、十六、三十二、六十四等雙數,總數不能出現奇數。摔跤手的服飾比較講究,下身穿肥大的白褲子(班斯拉)外面再套一條繡有各種動物和花卉圖案的套褲,上衣是牛皮制做,上邊釘滿銀釘或銅釘(卓都格),背后中間有圓形銀鏡或吉祥之類的字,腰間系有紅、藍、黃三色綢子做的圍裙,腳登蒙古靴或馬靴。優勝者脖子上常套著五顏六色的布條頂圈姜嘎。
(3)射箭:是蒙古民族最早用于軍事訓練,后改為娛樂的活動。分靜射和騎射兩種。
(4)馬頭琴:是蒙古民族特有的也是最喜愛的民族樂器,流傳至今已有一千三百多年的歷史。草原牧民愛馬頭琴,對馬頭琴有特殊的感情。馬頭琴的琴聲優美動聽,有人形容:對于草原的描述,一首馬頭琴的旋律,遠比畫家的色彩和詩人的語言,更加傳神。
(5)音樂、舞蹈:蒙古民族一向能歌善舞著稱。每當宴會,慶祝節日,歌聲常常一個接一個。唱古老的民歌,民間傳說的故事,唱草原富饒美麗和對未來美好生活的憧憬。蒙古歌曲,尾聲悠長而高亢,音調多激昂,歌的韻在句首不在句尾。一般宴會、節日、婚禮用的和奏樂器是兩股胡琴,四股胡琴、蕭等。
(6)好來寶:是蒙古民間獨特的曲藝形式,是一種說唱藝術。它有固定的曲調和唱詞。一般是兩人拉著四胡對唱或一人自問自答。說唱演員不但能拉會唱,而且有觸景生情的靈感,有隨編隨唱的本領,民族風格,地方特色較濃,如今在錫林浩特市有時舞臺上演出的新式好來寶人數不等,有自編、自拉、自演,典調動聽,形式多樣且好看。
(7)蒙古象棋:類似國際象棋,由棋盤和棋子組成,棋盤有深淺兩色間隔排列的64個小方塊,棋子共32枚,雙方各16枚,有諾顏(王爺),哈屯(王后),也稱波日斯,各一枚,哈薩嘎(車),駱駝,馬各2枚,厚烏(兒子)各8枚。對奕時白格先走,以后雙方輪流走一著,吃掉對方的棋子,由原停的一格王車易位,吃掉路兵,兵的升格都算走一著,雙方任何一個厚烏到達對方最末一格時,都可變成自己一方的被吃掉的任何一個棋子。玩蒙古象棋,不能吃掉對方的烏努欽厚烏(孤兒)。王被對方將死,就算輸棋,雙方均剩王或雙方只剩同色格的單駱駝算和棋。
(8)沙嘎那達慕:沙嘎,指羊踝骨。沙嘎有多種玩法。沙嘎的寬凸面叫好尼(綿羊),寬凹面四牙瑪(山羊),窄凸面叫毛日(馬),窄凹面則烏和日或特模(牛或駱駝)。沙嘎正立的叫翁高,倒立的叫通高。
(9)那達慕大會是蒙古族歷史悠久的傳統節日,每年七八月間舉行。那達慕在蒙語中是娛樂、游戲的意思,它源于摔跤、射箭、賽馬三項競技,現已成為草原上慶豐收、進行物資交流和舉行民間體育活動的隆重集會。
中國蒙古族交通工具
中國蒙古族的傳統交通運輸方式主要依賴于役畜和車輛。其中,馬是蒙古族日常生活和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,被譽為"歌的翅膀,馬的伴當"。無論在放牧、轉場、通信、探訪還是婚禮等活動中,馬都是重要的交通工具。馬在他們心中具有崇高的地位,甚至被視為珍寶,許多贊美馬的詩詞和諺語反映了他們對馬的深厚感情。駱駝,以其耐力、耐寒暑和多用途的特點,尤其在內蒙古西部沙漠地區被牧民視為重要的交通工具,被譽為"沙漠之舟",即使在現代交通發達的今天,仍然扮演著特殊的角色。
勒勒車,一種古老而實用的草原交通工具,車身小巧但輪子大,由樺木或榆木制成,結構簡單。它輕便靈活,適合在各種復雜地形如雪地、沼澤和沙灘上行駛,承載著日常生活物資的運輸。除了基本的勒勒車,蒙古族還有專用的勒勒車,如帶車棚的轎車、儲存糧食的庫房車和裝載水源的水車,滿足不同需求。
近年來,隨著經濟的發展,蒙古族人民開始引入現代化交通工具,如摩托車、拖拉機和汽車,這些工具極大地改善了他們的生活和生產條件,使得出行更為便捷,生活更加豐富多彩。
擴展資料
中國的蒙古族人口為581萬人(2000年人口普查)。主要分布在內蒙古自治區、東北三省、新疆、河北、青海,其余散布于河南、四川、貴州、北京和云南等地。鄂溫克族(2萬7千人)和土族(24萬人)也有時被認為是蒙古人的分支。蒙古族自稱“蒙古”。“蒙古”這一名稱較早記載于《舊唐書》和《契丹國志》,其意為“永恒之火”。別稱:“馬背民族”。蒙古族發祥于額爾古納河流域,史稱“蒙兀室韋”、“萌古”等。
蒙古族的習俗有哪些?
一、禮儀風俗
蒙古民族對來客,不論是熟人還是陌生人,一見面總是熱情問候:“他賽音百努。”(安好),隨后主人把右手放在胸前,微微躬身,請客人進蒙古包,全家老少圍著客人坐下,問長問短,好似自家。
平常待客,在喝奶茶之后,慷慨大方的主人總是把香甜的黃油、奶皮、醇香的奶酒、酥脆的油炸果子和炒米、奶茶、奶酪以及獨具草原風味的“手扒肉”一一擺在客人面前,請客人痛飲飽餐。主人若對客人表示特別敬意,常把奶壺、酒壺托在哈達上端出來,有時還唱一些表示歡迎和友好的歌曲來勸酒,客人接杯暢飲,主人就格外高興。遇到宴會請特別尊貴的客人或祭典,常擺整羊席。蒙古族叫它“烏查”、也有叫“秀斯”、“布乎利”的。當客人告別的時候,常常是舉家相送,指明去路,并一再說“白乙日太!”白乙日太烏查熱亞(希望我們愉快地再見),“阿木日、賽音、雅巴!”(祝您一路平安)。
二、獻哈達
哈達是藏語音譯。常在迎送、饋贈、敬神、拜年以及喜慶時使用,以表示敬意祝賀。這種禮節由來已久。據《馬柯·波羅游記》中所寫,蒙古族“過年過節時都互相用金銀玉石做的禮品同白色綢布一起捧獻”。
三、遞鼻煙壺
遞鼻煙壺是蒙古民族古老的習俗,在蒙古包里作客,殷勤好客的主人,常常要拿出一個精致象個瓷瓶樣的小壺,敬給客人嗅,這就是裝著鼻煙的鼻煙壺。遞鼻煙壺也有一定的規矩。如果是同輩相見,要用右手遞壺,互相交換,或雙手略舉,鞠躬互換,然后各自倒出一點鼻煙,用手指抹在鼻孔上,品聞煙味,品完再互換。如果是長輩和晚輩相見,要微欠身,用右手遞壺,下輩脆足,用兩手接過,各舉起聞嗅,然后再互換。
四、歲時風俗
蒙古民族最重要的節日要算過年,一般進入臘月十五,人們就著手作過年的準備工作。臘月二十三過小年,這一天,全家人或親友聚在一起飲食娛樂送火神。
從臘月三十到正月初五,是過大年最歡樂的幾天。大年三十夜幕降臨后,人們便聚集在最年長者家中,開始除夕“乃日”(宴會),全家人盡情享受“守歲”。除夕宴會上應備辦“三鍋”一鍋是奶茶鍋;二鍋是羊背鍋;三鍋是肉湯飯食鍋。宴會中最少唱三首歌。
初一,開始拜年,首先要祭天。家里留一兩位老年人或婦女,其余人身著節日盛裝,手提銀壺奶茶,端著奶食品,來到用雪堆成的敖包上,將供品撒進點燃的火堆里,然后叩頭祈求風調雨順,人畜平安。接著是家庭內部拜年。晚輩向長輩問安叩拜,老人手捧哈達,壯年人用小幅綢子、青年人則用色澤鮮艷的長條綢子叩拜,長輩賜給子孫食物和錢。
家庭內部拜年結束后,人們首先到最年長者家中,進門時依年齡大小而先后進,拜完年后至少獻兩首頌詞,三支歌,對出色的歌手,戶主捧起放有哈達的奶食盤誦祝詞,歌手待誦詞完后將哈達揣進懷里,接過奶食盤讓其他歌手品嘗。
五、服飾
靴子:蒙古靴子分馬靴和蒙古靴兩種,馬靴分棉靴和單馬靴。用牛皮制成黑色,個別有紫色,挺撥,秀氣,年青人多愛穿馬靴。蒙古靴(香牛皮靴)有尖稍向上翹的,靴子的邦,通常有圖案,壓花紋,里面有的襯皮,有的襯氈,靴身寬大,靴可套棉襪氈襪。
袍子:蒙古族男女老幼都喜愛穿長袍。這種袍子,寬大袖長。下端左右一般不分岔,領子較高,紐扣在右側。袍子的領口、袖口、邊沿,常用漂亮的花邊點綴,袍子的顏色,因地因人因季而異。
腰帶:是穿蒙古袍子時所必備的,有的是布料,有的是綢緞,長有五米,顏色和袍子相協調。
首飾:平素牧區婦女一般不戴帽,多用紅、綠等顏色的長綢子把頭纏上,男子,夏季多戴鴨舌帽,冬季多戴羊皮、狐皮帽,式樣是尖頂大耳或草原式斗笠帽。蒙古族婦女的首飾,逢年過節,喜慶宴會,訪親探友時用于頭上的裝飾。裝飾品種類很多,材料也因貧富不同。比較講究的,多用瑪瑙、珍珠、寶石、金銀等制成。
六、飲食
蒙古族的飲食大致分三大類,即肉食、奶食、糧食。一日三餐,兩稀一干,早晨中午一般喝奶茶泡炒米、奶食、手扒肉,晚上氽羊肉下面條、吃包子。
肉食:牛、羊肉是蒙古族最普通,也是最喜愛的食品。尤其愿吃羊肉的“手扒肉”,羊肉的吃法多種多樣。常見亦享有盛名的“手扒肉”、“全羊”,也叫“羊背子”。
飲料主要有三種:奶茶又叫蒙古茶。是蒙古民族最喜好的飲料,一日三餐都要喝奶茶;酸奶:即發酵后的馬奶“其格”以及發酵后的牛、羊奶“塔日嘎”能散熱止渴,且富有營養;奶酒,又叫蒙古酒。把發酵的奶放入鍋中慢火熬煮、蒸餾后即釀成透明醇香的奶酒。
奶食:蒙語叫“查干伊德”是純潔吉祥的意思。奶食品主要有六種:白油、黃油、奶皮子、奶豆腐、奶酪、奶果子。
七、居住
蒙古包是一種天幕式的住所,呈圓形尖頂。通常用羊毛氈子一層或二層覆蓋。蒙古包是滿族對蒙古族牧民住房的稱呼。“包”滿語是“家”“屋”的意思。古時稱作“穹廬”“氈包”。
八、生產風俗
馬,是牧民不可缺少的交通工具,凡是放牧、探親訪友、出外辦事都需乘馬。馬的體質不但結實強健,而且極耐粗放飼養,以忍苦耐勞著稱。日行可達一百至一百五十公里。草原牧民無論男女老幼都能騎馬。
勒勒車,也叫“大樣車”,這種車的輪子較高,直徑最長的有一米四、五。軸輪多是用樺、榆、硬雜木而制成,車轅較長,除車身外一般相當于半身的長度。它可以拉水、搬運蒙古包、運燃料、用于婚喪嫁娶,適應于草原、沙漠上通行。
庫房車,車體上放置一木制長方形有蓋有門的柜,柜外用鐵皮包封,或圍生牛皮,可防風、防水、防潮。柜內可儲藏糧食,肉食等生活用品。
拉水車,車上固定一大木桶或鐵制桶,用來拉飲用水,平時蓄水用。
駱駝,是沙漠地區的主要交通工具,特別是在冬季,牧民放牧愿騎駱駝,騎乘較暖,忍苦耐勞,幾天不喂草、不飲水也能過的去,冬季行路。搬運主要依靠駱駝,在沙漠中,常常可見到成群結隊的駱駝,在海洋般的沙地上魚貫而行,因此駱駝被人稱為“沙漠之舟”。
九、祭祀風俗
敖包:最初是道路和境界的標志,起指路,辨別方向和行政區劃的作用。祭敖包的時間,多在水草豐美,牛羊肥壯的六、七、八月間。祭祀時,敖包插上樹枝,樹枝上掛五顏六色的布條或紙旗,旗上寫經文,祭禮儀上大致有血祭、酒祭、火祭、玉祭等。
血祭:就是把自己喂養的牛、馬、羊宰殺了,供奉在敖包之前。這種祭法由來已久,現在各另地方還有。相傳游牧時代,蒙古族牧民把供自己生存的牛、馬、羊等牲畜,看成是天地所賜,因此,祀天、地諸神時,就要宰殺牲畜來報答。
酒祭:就是把鮮奶、奶油,一滴一滴灑在“敖包”前,祈求平安幸福。這種祭神的風俗,也很早就有,(蒙古秘史)中稱作“酒注禮”,至今有的地方還能看到。據說它的意思是說,神不僅要吃肉,也要飲酒喝奶子的。
火祭:就是在敖包前燒一大堆干樹枝或一大堆牛、馬、羊糞。祭祀時,各戶都走近火邊,念著自己家的姓氏,供上祭品,把“布呼勒瑪哈”整羊肉,投到火里燒,燒得越旺越好。蒙古民族認為火最潔凈,用火可以驅逐一切邪惡。
玉祭:在古代玉是昂貴的,它常常是祭神的供品,過去蒙古民族祭敖包時,也有這種禮祭,現在已經沒有人用玉祭敖包了。
仰天湖自駕游安全嗎_緬北旅游安全嗎
仰天湖自駕游安全嗎?
自駕游安全!
仰天湖四周是茂盛的次原始森林,像一道天然屏障將牧場圍成一個世外桃源。每年春耕過后,村民便把牛馬羊放至仰天湖,任其自由自在無拘無束地生活幾個月,待入冬欲下雪時再去找回來。有時,放出去的是兩頭牛,找回來時卻成了三頭,原來牛夫婦已有了愛的結晶。這種特殊的放牧方式被當地人詩意地叫成“漂牛”。
仰天湖景區內道路平坦寬闊,自駕游非常安全。
仰天湖草原風景旅游區位于騎田嶺山系之中樞地段,組成面積約40平米。
仰天湖為第四紀冰川期饋贈的一個死火山口,其自然水泊面積20余畝,海撥高度1350米,是懸系于長江、珠江分水線與京珠高速十字交點旁的一顆璀璨明珠。被作家譽為“地球上的一滴眼淚”。
緬北旅游安全嗎?
雖然經常聽說緬甸有武裝沖突,但其實這些沖突的地帶都在偏遠地區,而且沖突地區十分的有限,只要不去那些地區,在緬甸旅游還是十分安全的。而且緬甸全民信佛,民風淳樸,社會治安良好,在緬甸旅游還是有安全保障的,想去緬甸旅游的小伙伴可以不用擔心這方面的問題。
緬甸旅游好不好玩的相關介紹也就說到這啦,在緬甸旅游也是安全的,雖然這邊經濟不是特別發達但是景點很多,勘稱東南亞最后的神秘佛國與清凈樂土。玩膩了新馬泰的小伙伴,下一站可以考慮下緬甸。
自駕的話車子停在哪里比較方便?
我剛從德國自駕回來,把我的經歷跟你分享下。自駕出去玩,國內還是國外,小城市還是大城市,情況是不一樣的。
在歐洲自駕自駕,如果去小城市郊區,基本上能找到免費停車位,周末很多地方免費停車的。
但如果去又擠又小的首都,車反倒成為我的負擔了。在瑞士首都蘇黎世,全市工作日沒有一處免費停車停車的地方,停到大型地下停車場比停在路邊一小時一付費要便宜。一個工作日,我把車停在地下停車場了,一個白天,就花了三十多法郎,晚上再把車提出來停到路邊劃的線里(一般晚上停車免費),停車時別忘了把停車計時卡放在車里,這個藍色的卡顯示什么停的車。在瑞士不敢僥幸瞎停車,罰單120法郎。
再比如在荷蘭首都阿姆斯特丹,市中心很多河道,連停車地方都沒有,我們訂旅店只能訂到市郊,酒店停車場15歐一天,市中心的酒店連停車場都沒有的。
在國內自駕,我住airbnb民宿比較多,可提前跟房東確認是否有停車位,免費還是付費。
自駕游我開過mini去華東繞了一圈,基本上住酒店,停酒店停車場。接下來準備觀望房車自駕游,希望有同好互相交流經驗。說說房車自駕游的停車點,第一,下載窩友自駕,選擇附近窩友,記得用最近的日期,基本上有地點和簡單評價,十分好用;第二可以停小縣城的公共廣場,政府大院等等,安全有保障;第三,房車旅行不建議進大城市,因為限高,酒店也無法進停車場;第四,房車營地,不過地點少,貌似價格不便宜。以上回答,希望有幫助,幫我進優質回答。謝謝
自駕九寨溝安全嗎?
很安全的,自駕去九寨溝的話,并不會有任何的危險,因為目前九寨溝的道路都非常安全,即便是開車自駕也不危險。但是相對于普通的道路而言,九寨溝的山路會稍微多一些,因此開車一定要慢,不要超速。
中國周邊最安全的國家,適合自駕游?
新西蘭。世界最安全的國家,人民友善,各種族和睦相處。新西蘭的刑事司法制度十分嚴格,犯罪發生率為全球最低。
即使是還沒有親身到過新西蘭的人,心中都對新西蘭有著極其相似的印象:《指環王》中那壯觀的草原冰川,數不清的牛羊,還有那100%純凈的空氣……無疑,新西蘭給人的第一印象是很好的,也自然令它成為不少人的向往之地。這次應新西蘭旅游局之邀,在南半球進入冬季的時候踏上了新西蘭的土地,從北島開始,不斷印證著腦海中這些關于新西蘭100%純凈的印象。的確,那里的空氣是清甜的,連回憶的畫面都是美美的。
蒙古族的風俗習慣,到當地人家里做客要注意什么?
一、蒙古族的風俗習慣:
1、飲食:牧區以牛﹑羊肉及奶食為主,以糧食﹑蔬菜為輔。奶品有奶豆腐、奶疙瘩﹑奶干﹑奶酪﹑奶油﹑酸奶等。早晨吃炒米喝奶茶,茶中加上酥油和少許青鹽,味道鮮美可口。中午和晚上多喜吃牛﹑羊肉。磚茶是牧民不可缺少的必需品,煮好后少加些鮮奶。
2、服飾:服飾中,長袍是蒙古族人民的傳統服飾,袍子肥大,不開叉。過去牧區的冬裝多為光板皮衣,也有以綢緞﹑棉布做衣面的;夏季通常穿布類;顏色通常愛用紅﹑黃﹑深藍色。冬季牧人放牧時可以暖身御寒,夏季可以防止蚊蟲叮咬。
3、建筑:圓形蒙古包是蒙古族牧民傳統的居住工具,具有便于搬運﹑易于拆搭﹑抵抗風寒等特點,適于游牧生活。通常蒙古包高七﹑八尺,直徑丈余,以圓形圍壁“哈那”和傘形頂架“窩尼”組成。周圍和頂上覆以厚氈,用毛繩從四面縛起來。
二、到蒙古族做客的注意事項:
1、騎馬、駕車接近蒙古包時忌重騎快行,以免驚動畜群;
2、若門前有火堆或掛有紅布條等記號,表示這家有病人或產婦,忌外人進入;
3、客人不能坐西炕,因為西是供佛的方位;
4、忌食自死動物的肉和驢肉、狗肉、白馬肉;
5、忌在火盆上烘烤腳、鞋、襪和褲子等。
擴展資料
蒙古族的文化活動:
1、馬頭琴是蒙古人民最喜愛的民族樂器,因琴桿上端雕一個精致的馬頭而得名。最早的馬頭琴稱為“奚琴”或“胡琴”,起源于東胡的“奚”(即庫莫奚),清末稱作“潮爾”。演奏形式多半是獨奏,或是自拉自唱。馬頭琴拉出來的聲音遼闊低沉,悠揚動聽,仿佛把人們帶進茫茫無邊的草原。
2、蒙古族舞蹈久負盛名,傳統舞蹈有馬刀舞﹑筷子﹑安代﹑馴馬手、小青馬等。通過草原馬上生活提煉而成的馬舞,造型挺拔豪邁,步伐灑脫輕盈,在一揮手、一揚鞭、一騰跳之間,都使人感到駿馬的縱越和蒙古人民剽悍﹑勇敢的性格,具有濃郁的民族特色。
中國政府網-蒙古族
房車源頭廠家 江經理 優惠熱線:15391696081